没有太强关联性。
大量囤积商标,如何界定是否“越界”呢?
王辉律师告诉澎湃新闻:如果商标侵权方恶意比较明显,有囤积商标以盈利的可能,那么作为商标侵权的一方,在司法案件中败诉的可能性会很大。如敬汉卿一案,如果敬汉卿一方能够证明对方没有在商品上使用“敬汉卿”这一商标的必要,那么据此证明对方存在恶意并胜诉,是完全有可能的。
华东政法大学*汤韬的硕士论文中,统计了100例商标恶意抢注的案件。这100例案件均为大量涉及恶意抢注商标、均已做出终审判决的行政案件。法院最终认定构成“恶意”抢注的案件达86起,不具有“恶意”的案件共14起。
以其中一起判定为“恶意”的案件为例,法院在判决时主要认为,侵权公司“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”。
囤积商标进而进行转让在前几年可能是个好生意,但在近两年,囤积且转让的空间正在收窄。
2019年2月12日,国家商标局就《关于规范商标申请注册行为的若干规定》公开征求意见,该规定明确强调,应根据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需要,申请商标注册。短时间内大量申请商标注册,明显超过合理限度,会被视为“非正常申请注册商标”。
4月23日,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对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》部分条款修改的决定,新增了条款“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,应当予以驳回”。该修改条款自今年11月1日起施行。
对申请注册大量商标的限制,在近两年的商标申请成功率上就已经有所体现。
观察2017年与2018年商标申请量前十的公司,2017年前十公司的申请成功率,远高于2018年。
2018年申请成功率低,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这些公司的商标申请流程还在进行中;但除了阿里、腾讯这样的大公司以外,有好几家属于上述疑似“商标投资集团”的公司,在2018年申请的商标到目前为止一个都未注册成功。上文中的谢颖贤,他所在公司在2018年的25921个商标申请,其中17157个都未能申请成功,其他的申请大部分尚在审核中。庞大的申请费,可能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。针对这种情况,知识产权媒体IPRdaily在其公号文章中总结到:商标囤积转让,未来是否还是一棵摇钱树、或是一只黑天鹅,待需未来市场检验。7月,国方商标软件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全国申请商标前100的公司名单,榜单显示,相比2018年,注册资本较小的批发业公司大多不见踪影;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制造业、实体产业公司。前十的公司包括华为、腾讯、百度、阿里、京东、字节跳动六家科技大公司,也包括伊利这样的食品业公司。*参考文献:商标“恶意抢注”中“恶意”的认定标准研究[D]. 华东政法大学, 2018.
商标注册咨询电话:13936578139
QQ:835760999 78404555
黑龙江办公地址:哈尔滨市道外区红旗大街997号(大新鞋城旁)双龙1号楼8楼